昨天讀書看到這段,感覺不錯,就一字一字敲到電腦上和大家分享: 由道家衍為道教,變化多矣。末流之幣,乃至不可勝言。明人謝肇淛(zhe)《五雜俎》卷八,嘗論之曰:"三教之最失其傳者,無如道家。當時老氏之教,清靜無為而已。施之于治,則絕圣去智,掊斗折衡,使結繩之治,可復原以用世,而非以長生也。至于赤松子、魏伯陽,則主煉養;盧生、李少君,則主服食;下至張道陵、寇謙之,則主符箓篆呪;逾趨而逾下。至近世黃冠,如林靈素者流,則但蘸祭上章、祈福禳罪而已。蓋不惟與清凈之旨大相悖戾,即煉養服食之旨,駐年羽化之術,亦概乎未之有聞也。" 晚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卷九亦云:"《道德經》五千言,為道教之鼻祖,其大旨在于清凈無為,堅韌自持,沖虛不息,而有濟以堅忍,以柔制剛,以退為進,其於儒理,尚為不甚相遠。其后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為神仙家言者,又為服食導引之術,分為內丹外丹,而其教始一變。內丹者,以一身之修煉陰陽,發揮丹道。其講道也,專事神仙修養,以金丹換凡骨。始創之者,為魏伯陽諸子,所著如《參同契》、《悟真篇》、《虎龍經》等皆是,道教推為正宗。大抵以純陰純陽,奪天地之一氣,以為丹飾,歸丹氣還之中,以馭一身,則一身之氣,翕然歸之,若眾星之拱北斗,蓋亦方技家言也。"兩家所言道家變化流弊,頗為名切。考《漢書·郊祀志》,有方士祀身儀;《魏書·釋老志》,有道教祀神儀;二者對校,大同小異。然則后世所謂道教,蓋原本方士巫師之術,雑之以陰陽家之五行災異、墨家之清廟明鬼、釋家之宗教儀式、而又上攀《道德經》五千言以相標榜而欺世惑民者。學者於此,必有辨矣。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26到第127頁 |
--
我们常常看外界太多,看自己的内心太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