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8 22:56:06 来自: Theta
余英时 ( 1930年 1月22日 -),中华民国历史学家 , 汉学家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经历
余英时生于中国 天津 ,祖籍安徽 潜山 。
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
1950年入读香港 新亚书院 ,师从国学大师钱穆 。
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
1952年,成为第一届毕业生。
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 哈佛大学 ,师从杨联升 ,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9年在哈佛认识了张灏 。
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教授, 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 、 陈弱水 、 康乐 、 王泛森 、 林富士
,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
自1980年代起,他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颇获政府当局的重视。 六四事件( 天安门事件
)发生后,当时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的他[2]也在美国学术界发起声援活动,在《 纽约时报 》刊登全版广告
,公开支持中国大陆的民主运动。 对于六四事件后被迫流亡海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学运领袖,包括刘宾雁 、 苏晓康 、 孔捷生 、 陈奎德 、 阮铭
、 远志明 、 张郎郎 、 张伯笠和白梦等人来说,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是他们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驿站和庇护所,而余英时夫妇催生功不可没。
尽管其思想与北京官方思想相抵触,但他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
2006年 11月16日 , 美国
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
而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 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 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
语录
• 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 我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为什么非要到某一块土地才叫中国? 那土地上反而没有中国。
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