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总结秦朝短祚的教训时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起功业不可谓不伟大 "刻而少恩"的法律政令
"若有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 秦始皇本纪》
感觉这一点很重要:
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竞相讲学论道的风气不复存在。
孔子曰:"俎zu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 -卫灵公)
汉高祖:"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叔孙通:"儒者难与进取,可与收成。"
黄老——解疲纾困的复苏作用。
叔孙通制朝仪,"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鲁 两生:"公往矣,无污我!"
叔孙通:"若真鄙儒也,不知世变。"(《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灭项羽,"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史记 儒林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 儒林列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汉初春秋何以受到汉统治者特别的关注?
第一,从经典本身看。《春秋》"其文则史",所记载的多是军国大事,更贴近政治,对政治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
第二,特别是公羊学者对《春秋》学做了一番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造,这与汉统治者的需求正相契合。
(以上两条对原因的分析从文中挑出,重新组织而成。)
董仲舒:善言天者必有征与人,善言古者比有验于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