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似乎是越来越热闹了。原来是省、市地方级的,现变成是国家级的了。并且,要与国际著名书展——伦敦、法兰克福、意大利、香港、台北等书展决一雌雄了。
二零一二年的上海书展号称有新书十五万种,要办成“最美的书展”。还在上海头号纸质媒体上刊出一整版广告,列出数百位名人、作家每日出席书展的详细名单。热闹非凡,风光无限。
然而,我作为一名上海居民、书籍读者兼写过二十余本书的业余作者,却感到很不是滋味。
先看看书展上出版者的自述吧:“每年书展,我们出版社的图书销售都比平时要高出不少。
虽然书展热闹,但这两年的书市却是‘虚假繁荣’”。
这是上海某知名出版社市场负责人林小姐向记者透露的大实话。
接着,林小姐进一步解读说:“我们社每一年出版的图书种类都比前一年要多,今年上半年也是如此,同比增幅还不少。但这不能代表书市繁荣,购销两旺。真实的 情况是,书目繁多,但每本书的销量在下降。”并且,目前在各类出版社严酷的同质化的竞争之下,图书制作也“快餐化”,追求常翻常新。在大多数书店,有不成 文的规矩,半年内没有销售起色的书,会被下架,退回出版社。而出版时间超过二年的书,则一定会被淘汰。
中国出版业正在身负重症运行。我们不得不严肃思考一些问题了,而且要直言不讳,不讳疾忌医:
1、中国目前每年出书数量数以亿计,可谓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是,以质量看呢,绝大部分都是垃圾。
2、国营新华书店虽然大都开着,但门可罗雀。独立书店虽在各大中城市开张了一些,但时下已纷纷倒闭。共同的直接的原因,都是因为不能提供有学术、文化价值的好书、读者要看的书。
3、为什么没有好书?因为,虽然中国宪法上早就规定着“出版自由”,但中国的出版业却一直没有过自由。出版社全部是国营的,公民不能注册办出版社。书的销售也是国营企业垄断,即全国都由新华书店包揽。
4、出书计划要事先报批。而禁止出版的不成文命令、戒条又多如牛毛。如,与马列相左的不能出,与领袖讲话不符的不能出,有领袖未发表的语录的不能出,涉及 某些社团历史的不能出,涉及某些人物的不能出,涉及某些题材的,如反右派、大饥荒、大地震、文化大革命、天安门风波等等,均不能出。
5、出书数量要配额。各出版出书数量控制,具体体现在书号数量控制。出版社要向上级出版局讨要书号,给你多少出多少。往往是读者要看的好书不给配额,致使大批好书稿胎死腹中,而向作者收费的烂书稿却大放书号,广无绿灯。
这就形成了烂书泛滥的主要渠道。由此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烂书的黄泛区。
6、书价虚高吓死读者。由于出版社、新华书店都是国营垄断,再加上业者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书价虚高是必然的。
7、稿费奇低饿死作者。中国的稿费标准、制度,一直也由官方垄断。其特点,一是奇低,二是双规制,三是以言代规。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取消了印数和稿酬挂钩 的规定。如一种书,印一百本和印十万本,稿酬是一样的。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我八十年代写了十余种书,其中一本《文学.艺术.审美》两印八万余册,但稿酬 依然低得可怜。我编辑解放日报《朝花》时,一篇杂文稿酬只有几元,而据领导口令,发给巴金的杂文每篇(千字左右)六十元,相当于一个大学生刚就业初一个月 的工资。更有甚者,领袖的选集依然一直与印数挂钩,所以才产生出巨额稿酬之实。
在中国,绝大多数书籍作者都是穷知识分子。因拿稿酬而富者,不是没有,但凤毛麟角。能靠写书稿酬买房子的,也是凤毛麟角。余秋雨、易中天、韩寒、郭敬明等,屈指可数也。
国外稿酬如何呢?有网友说,他的一个美国朋友是职业撰稿人。他经常给《纽约时报》等媒体写稿。稿费出入很大,最高的稿费可以拿到一个单词2美元,差的时候 是2毛美元。他的企盼就是用这些钱养着自己,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写书。他用写书赚的钱买房子,买车子,养孩子。是的,在美国,作家是一个正经的职业。在中 国,作家近大多数是业余的。若无正业,非饿死不可。
8、出版难种种。一种出版难是因作者无钱。一些具有学术文化价质的书稿,由于曲高和寡,出版社担心销量不多,经济效益不好,就要求作者给出版社补贴。作者 化去大量精力、时间写书,出版还要自己掏钱。对此大为不满,乃至愤懑。另一种出版难,是内容、题材犯官忌,被禁,或变相禁。如当政者不愿提的历史题材,时 事评论,人物传记,回忆录,乃至小说等等。
9、出版易种种。一类是作者出版易。有权的作者,即使是被禁题材,也可顺利出。有钱的作者,什么书都好出。另一类是编辑出版易。只要作者肯出钱。出版社就 会给你包装到位,营销到位,连卫生纸也可给您当书发行出去。按正常情况,一个编辑一年能编七、八本书,就算可以了。可如今有的编辑,一年竟然发稿近百部。 这是按常规,一个编辑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办不到的。现在怎么办到了?这是因为编辑连起码的选稿、审稿、改稿职责都不尽了。现代编辑变成只要一手收钱,一手 发稿就行了。中国当代垃圾书籍就是这样批量制造出来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当代图书。这种书能够打到国际书市上去吗?否!这类书,连卫生纸也不如!
10、销售渠道里的造假也令人咋舌。一位电子商务从业者向记者透露了图书销售领域里渐成风气的“潜规则”——“买榜”。出版社要求自己的职工热向电商网站 购买自己力推的书籍。一般会有具体数量指标。购买后还要在“买家评论”中“积极营销”。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直接提升某本书的销量,使之排在畅销书前列, 另一方面自己人的评论也能为书籍营造良好口碑。这种“买榜”做法,在实体书店也存在。
11、中国的文化部长前不久说过:中国数千年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也不过七、八万种,而现在每年全国出书数以亿计,反差多么大也。这种出版大国,真令人目瞪口呆也。
12、这个反差正是当代中国出版业的警钟,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警钟:中国当代出版业正在枯萎,中国当代文化正在颓败!
有位网友在谈到中国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时有段深刻的评论:“中国实体书店的崩溃,就是文化市场末端的崩溃,文化销售系统崩溃,而不是什么人的习惯的变化,这 个崩溃也是整个腐朽的中国出版系统崩溃的前兆和预兆。”有些动辄推出十余万种图书的表面热闹、繁荣、人气的书展、书市,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热闹、繁荣的 外表下,埋伏着中国书业、中国书文化的巨大危机。中华民族文化正在衰败、断裂、雕零、颓废!